鸡不叫狗不咬是子时。子时是指23点至1点,正是子夜,万物休息,人们早已进入梦乡。鸡和狗也都沉睡了。尤其是五六十年代以前,在农村还没通电,更没有电视,人们过着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的日子。晚上舍不得灯油,早早就睡了,到子时都进入深睡眠,万赖寂静。那时爷爷奶奶还健在,常说鸡不叫狗不咬了就是正半夜了。
时辰是丑时。我们的祖先把十二天干与每天的二十四小时分别对应,没两小时为一个时辰,十二天干为子丑寅卯,辰巳午未,申酉戌亥,每一个天干对应两小时,每天的十二天干对应二十四小时,子时从晚上一点到三点依次向下推,晚上三点到五点就是丑时,因此下半夜三点多出生时辰是丑时。
我国古代人把每天24小时,分为12个时辰。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。也就是每天的晚上11点到第二天的1点为子时,然后1点到3点为丑时,3点到5点为寅时,5点到7点为卯时,7点到9为为辰时,9点到11点为巳时,11点13点为午时,13点15点为申时,15点到17点为酉时,17到19点为戌时,19点到21点为亥时。
十二时辰读法口诀是“子正午鼠,丑日中牛,寅正午虎,卯日中兔,辰正午龙,巳日中蛇,午正午马,未日中羊,申正午猴,酉日中鸡,戌正午狗,亥日中猪”。在中国传统的时间制度中,一天被分为十二个时辰,每个时辰对应着一个地支,而地支又跟十二生肖有对应关系。所以根据地支及生肖的对应关系,可以得出每个时辰的读法。在中国文化里,时间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。十二时辰的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,当时是为了更加科学地分配时间,供人们参照使用。随着时间的演变,十二时辰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,被广泛应用于民俗、传统节日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