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尾蛇头的孩子

是印度电影《蛇魔都市》古老的佛塔下埋葬着被封印的蛇魔,无知的人们启动封印,蛇魔出世,祸害人间,专食处女之心,许多少女惨遭杀害,政府为了消灭蛇魔,出动军队将它锁住,蛇魔为了延续族类,临时找来人类交配……

请问中国的图腾龙是怎么来的

视频加载中...

在我们心中,龙的形象一直都是这样的,但是你知道吗,在宋代之前的龙却是这样的、这样的、这样的,那么为什么宋代之前的龙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形象呢?

其实,在宋代之前,龙是没有一个统一形象的,不同时期的龙会有所差别,有的身体粗壮,有的身体细长。直到南宋画家陈容出现后,龙的形象才算基本确定下来。陈容画的龙被称为所翁(wēng)龙,龙身粗壮,龙爪分四指张开,尾巴为蛇尾状。后世出现的龙大多是在他的基础上进行演绎的。我们今天看到的《哪吒闹海》中东海龙王的形象也是从陈容这里来的。那么龙的形象为什么会在宋代以后变得基本统一了呢?

宋代以前,虽然已经有人开始绘画龙了,但是绘画手法还没有达到成熟,到了宋代,由于绘画工具的改进,画家在作画时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法。而陈容画龙所运用的泼墨手法也是在宋代才盛行起来的,宋代对水和墨进行了改进,使水墨比以往更加融合,所以适合泼墨画法的运用,可以展现出“云雾迷漫,若隐若现”的景物,这使得宋代的山水画也十分有名。

另一方面也与陈容所处的时期有关,陈容处在南宋末期,当时蒙古兵十分强大,南宋亡国的大势已经成为定局。人们的民族忧患意识十分强烈,想用龙的形象和气势来宣泄自己的情感,所以在当时绘画龙的人也很多。

2017年3月17日,陈容的《六龙图》以3.4亿的天价在纽约拍卖成功。其实作为现在绘画龙的原型,其自身的价值已经难以用数字去衡量了。

宁为蛇头不为龙尾是什么意思

这是套用一句“宁为鸡头,不为凤尾”的俗话。它的意思用一句通俗一点的话来说,就是宁肯在基层当个说了算的小头头,也不上高层当个没有实权的官。

俗人重实惠,信奉县官不如现管的理儿,低级群体虽然层次低,但只要是个头儿,就说了算,实惠大大的。高级群体虽然档次高,但你跟在人家后面当尾巴,啥事都得听人家的,实惠也是随大流而已。

八象瑞兽是什么

1.龙

龙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瑞兽形象了,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,它随着历史年代的变迁衍生出了万千形象。

2.凤

凤凰本为百鸟之王,雄为凤,雌为凰,司马相如著名的《凤求凰》就言道:“凤飞翱翔兮,四海求凰。”

因为龙的形象更霸气威严,被帝王所用,帝后宠妃就以美丽纤柔的凤做为自己的形象,活生生拆散了人家凤凰夫妻,把两雄性凑在一起龙凤呈祥了上千年。

3.麒麟

《礼记·礼运》云:“麟、凤、龟、龙,谓之四灵。”

麒麟位于四灵之首,自古以来就被称为“仁兽”。雄为麒,雌为麟。

麒麟形象常有变化,共同的特点是鹿身、马蹄、独角、牛尾,直到宋代以后,才慢慢固定为狮形鳞身,龙尾马足。

据说麒麟现,圣人出。相传孔子的出生时和辞世之前均看到了麒麟,故有“遇麟而生,获麟绝笔”的说法。麒麟寓意着吉祥、太平、长寿,在清朝一品武官的补子上,绣的便是麒麟。

4.貔貅/辟邪/天禄

貔貅本为凶兽,雄为貔,雌为貅,龙头、狮形、短翼、卷尾。我们熟知的毒药砒霜,最初就是以凶兽貔命名,后演变为砒霜

虽然貔貅长着个龙头,但在最通行的版本中,它和龙倒是没什么关系,并不是龙九子中的任何一个。

至于为啥长这个龙头,只能说龙本身就是想象中集大成的形象,再想出更奇幻的长相也不容易了,所以神话中的瑞兽最后都撞脸,只在细节上能有所区分了。

传说中貔貅触犯天条,玉皇大帝罚它只以四面八方之财为食,吞万物而不泻,可招财聚宝,只进不出。凶兽貔貅就成了人们喜爱的聚财神兽。

本着能者多劳的朴素观念,人们给貔貅起了不同名字——天禄、辟邪,百解。需要它食猛兽邪灵时,谓之“辟邪”,头顶双角。为了给辟邪配个对,又将独角的命名为“天禄”。

也有说法是独角为雄性貔,双角为雌性貅。学术界对貔貅、辟邪、天禄、百解的形象尚无定论,总之看到龙头、短翼、狮爪、长尾、张嘴的,不管是独角还是双角,叫貔貅就是了。

5.龙龟/赑屃

玉石把件中特别受人欢迎的一个题材,就是龙龟,整体圆润,适合盘玩。

龙龟其实是民间叫法,一说是四灵之一玄武,一说是龙生九子之赑屃。

玄武相传为北方神,四灵之一,龟蛇,位在北方曰玄,身有鳞甲故曰武。因蛇常与龙相联系,慢慢就从蛇头龟状演变为龙头龟状,和龙九子之一赑屃形象重合了。

赑屃,形似龟,好负重,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驮载着石碑。赑屃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,又因力壮、善忍、负责而受人喜爱。

6.狻猊

狻猊为龙九子之一,形如狮,喜烟好坐,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,随之吞烟吐雾。

传说中文殊菩萨见它有耐心,便收在门下当了坐骑,因此在供奉文殊菩萨的庙宇,都可以看到狻猊的形象。

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在两汉时期随佛教传入中国的,而狮子是在东汉章和元年西域进献的,二者出现在中国的时间相差不远。狻猊与狮子的关系并无定论,普遍认为狻猊为狮子的古称。

7.螭吻

螭吻,又作鸱吻、鸱尾,龙九子之一。喜欢东张西望,能喷浪降雨,经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,做张口吞脊状,保佑大殿免生火灾。

早期鸱吻的形式是类似鱼尾巴的形式,名称叫“鸱尾”。南北朝时期,随着佛教的盛行,佛经所称的摩羯鱼传到了中国,便叫做鸱鱼。

晚唐以后,鸱尾由原来的鱼尾演变成了兽头形,尾巴比较短,张大口,正吞着屋脊,尾部卷起上翘,因此这时的名称也由鸱尾改变为鸱吻或叫吻兽。

到了明清时期,皇帝至高无上,龙的造型成了皇权的象征物,鸱吻的造型也就变成了我们如今所看到的龙头型,上部向内弯曲后又向下卷曲,很难看出鱼尾形状了。

在玉雕中,螭吻是比较少见的题材,偶见刻于印章上,大概也是本着笔墨不要走水的愿望吧。

8.蒲牢

蒲牢也是龙九子之一,但却是最胆小的一个,好鸣叫,平生最怕鲸鱼,当鲸一发起攻击,它就吓得大声吼叫。

人们于是不怎么厚道地将它做成钟上的提梁钟纽,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的形状,可怜的蒲牢就在日复一日的惊吓中高声长鸣,声入云霄。

在印章中,蒲牢常作为兽钮出现,形象多是四爪落地,背部高拱,一副随时准备着开口大叫的造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