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嫩肩和小米龙是一样吗
牛嫩肩和小米龙不是一样的,它们是两种不同的食材。牛嫩肩是指牛肉的肩部,肉质鲜嫩,适合炖、煮、烤等多种烹饪方式。而小米龙是一种海鱼,又称为鲮鱼或草鱼,肉质鲜美,适合清蒸、红烧、煎炸等多种烹饪方式。虽然它们都是美食,但是它们的来源和性质都不同,不能混淆。
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龙的子孙
走进自然博物馆,映现在眼前的是各种各样飞禽走兽的动物标本。在这些标本中,最令我们叹为观止的,是恐龙的化石骨架。远在数亿年前,这些叫人望而生畏的庞然大物,就像我们今天的人类一样,在地球上悠闲自在地生活着,恐龙们摆动着小山似的身躯,在炎热、潮湿、多沼泽的环境里觅食、游戏、繁衍后代,并成为亿万年前那个蛮荒世界的主宰。从一些文献资料和形象图片中,我们了解到恐龙家族内,有背上长着齿轮似的巨大骨刺的剑龙;有小脑袋长颈项,终日在水泽中戏耍的长颈龙;有生着一副鸭子嘴脸,时常站立疾走的鸭嘴龙。除了恐龙家族,还有张着一双无与伦比的翅膀、在天空里自由飞翔的翼手龙,它们虽然在中生代的末期相继灭绝,但作为一种真实存在过的生物.给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。然而,作为华夏民族象征的龙,却不是这种恐龙。
传说这种龙,有着兽类的四足,是蛇的身体,鹿的角,狗的爪子,鱼的鳞片和胡须。它能奔走于陆上,能畅游于大海,也能在天上翱翔,最出神入化时,还能兴云降雨。在古代的石刻画像和砖画上,都能看见它。最有名的是北京的五彩琉璃“九龙壁”,可以说使龙的形象达到了完美无缺的程度。不过最早的时候,龙的原形仅仅是一幅很普通的蛇形图腾。
什么叫图腾呢?追溯到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末期,图腾是当时中国大地上许多氏族都所崇拜的“神物”。许多氏族用某一种动物的画像当作本氏族的标志,有的画牛,有的画蛇,有的画虎,有的画鹰。他们把这些动物当作“神物”,认为是自己的祖先和保护者,大家供奉它,崇拜它,使它成为本氏族的标志。这种为某一氏族所特有的标志,就是图腾。后来氏族之间发生了连年的战争,当强大的氏族吞并了弱小的氏族后,前者就把后者的图腾据为已有,并且把动物最厉害的特点,补充到自己的图腾上。中华民族的祖先夏氏族的图腾,据说是一种长角的大蛇。因为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,人类的创造者是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两位“天神”。人们为了感念伏羲、女娲赋予人类生命和对人类的庇护(如“女娲补天),就把它们的形象当作了自己氏族的图腾。随着氏族间频繁的战争,常有许多弱小的氏族被夏氏族打败。由此,日益壮大的夏氏族,就把许多归顺的氏族的图腾拿来补充到自己的大蛇图腾上。久而久之,变成了一个奇形怪状的图腾像,人们给它取了一个“龙”的名字。以后,经过历代艺术家们的想象和加工,造型日臻完善,而且逐渐统一起来,直到宋代才基本完成上述从石刻画像上和“九龙壁”上看到的龙。
龙在古代人们的心目中,是有灵气的吉祥物,古人曾有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;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”的名句。它又是麟、凤、龟、龙“四灵”之一,受到上自帝王将相,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重视。后来的封建帝王将它当做皇权的象征,自命“真龙天子”,在自己的礼服上绣上卷龙,称为“衮龙袍”,把自己的起居处叫做“龙庭”,座位叫“龙位”,称自己的后代叫“龙种”等等。
但是,作为华夏民族一种共同的观念和意识形态,龙的形象又是民众性的,它已经深入到每个华夏子孙的内心深处。从民族传统方面来说,每年阴历的二月初二,民间有纪念“龙抬头”的节日。春节期间舞龙灯,那巨龙腾空、热闹欢快的场面,表达了人们热爱生活、崛起奋进的共同心愿。此外“五龙治水”、“快婿乘龙”、“叶公好龙”的传说.“龙女”、“大闹龙官”的神话,更是家喻户晓,多少年代以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,百说不厌。经过历史的积淀,这些浓缩着“龙的传人”共同的思想、感情、信仰和期望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,变得愈久愈烈,终于凝聚为共同的信念,使得原始人所崇拜的图腾——龙,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,中华民族亦视自己为龙的子孙。
龙的九子分别是谁
囚牛、睚眦、嘲风、蒲牢、狻猊、霸下(又名赑屃)、狴犴、负屃、螭吻/鸱尾。
囚牛是龙与牛所生,喜欢音乐,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;睚眦是龙与豺狼所生,平生好斗喜杀,常刻镂于刀环、剑柄吞口;嘲风形似兽,是老三,平生好险又好望,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;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,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,助其鸣声远扬;狻猊形似狮子,排行第五,平生喜静不喜动,好坐,又喜欢烟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