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生九子的成语典故

龙生九子,来自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汉语成语,意思是多用来比喻同胞兄弟的各有所长,出自《玉芝堂谈荟·龙生九子》。

成语出处明·徐应秋《玉芝堂谈荟·龙生九子》:“龙生九子不成龙,各有所好。”

成语典故

关于龙生九子的读音、排序混乱。

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龙生九子专家梁海燕指出,书上刊登不一,均为来回抄袭,以讹传讹,应该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为准。关于读音总不会再往上倒至“上古汉语的拟音”,一是没有必要,二是上古汉语、中古汉语和现代汉语读音大相径庭。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,九个儿子都不成龙,各有不同。

所谓“龙生九子”,并非龙恰好生九子。中国传统文化中,以九来表示极多,有至高无上地位,九是个虚数,也是贵数,所以用来描述龙子。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,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,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。

明代一些学人笔记,如陆容的《菽园杂记》、李东阳的《怀麓堂集》、杨慎的《升庵集》、李诩的《戒庵老人漫笔》、徐应秋的《玉芝堂谈芸》等,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,但不统一。龙生九子古时民间有“龙生九子,不成龙,各有所好”的传说。但九子是什么,说法也不同。我们主要以年份偏老并已经被后人整理成书的《中国吉祥图说》来了解具体是哪九子。

1.老大囚牛,喜音乐,蹲立于琴头;

2.老二睚眦(yázì),嗜杀喜斗,刻镂于刀环、剑柄吞口;

3.老三嘲风,形似兽,是老三,平生好险又好望,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。也有人一直认为它是有着龙脉的凤;

4.四子蒲牢,受击就大声吼叫,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,助其鸣声远扬;

5.五子狻猊(suānní),形如狮,喜烟好坐,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,随之吞烟吐雾

6.六子霸下,又名赑屃(bìxì),似龟有齿,喜欢负重,是碑下龟;

7.七子狴犴(bìàn),形似虎好讼,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;

8.八子负屃(fùxì),身似龙,雅好斯文,盘绕在石碑头顶;

9.老九螭吻(chīwěn),又名鸱尾或鸱(chī)吻,口润嗓粗而好吞,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,取其灭火消灾。

龙生九子的传说是什么

龙生九子典故最早来自于明代大学士李东阳在自己著作《一麓堂后稿》中提出的观点。在民间龙生九子这个概念被广泛使用,用来比喻同胞兄弟的各有所长。传说九位是:

1.老大囚牛,喜音乐,蹲立于琴头;

2.老二睚眦(yázì),嗜杀喜斗,刻镂于刀环、剑柄吞口;

3.老三嘲风,形似兽,是老三,平生好险又好望,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。也有人一直认为它是有着龙脉的凤;

4.四子蒲牢,受击就大声吼叫,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,助其鸣声远扬;

5.五子狻猊(suānní),形如狮,喜烟好坐,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,随之吞烟吐雾

6.六子霸下,又名赑屃(bìxì),似龟有齿,喜欢负重,是碑下龟;

7.七子狴犴(bìàn),形似虎好讼,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;

8.八子负屃(fùxì),身似龙,雅好斯文,盘绕在石碑头顶;

9.老九螭吻(chīwěn),又名鸱尾或鸱(chī)吻,口润嗓粗而好吞,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,取其灭火消灾。

龙生九子请问“龙生九子”这句话的典故是什么

龙生九子不成龙,各有所好。 要说“龙生九子”一词的来历,还有个历史典故。明孝宗朱祐樘曾向内阁大学士李东阳讨教九子名目,即便是学识渊博的李东阳也一时答不上来。他问了好几位同僚,又查阅典籍,最终才拼凑出一份“九人名单”,连一只足球队都不够。他的弟子杨慎,为此事评价老师说:“承上问而不蔽下臣之美,贤相之盛节也”。杨慎自己则列出一份与老师不同的九子名目,成为龙九子的两个版本,后由于杨慎名气远远大过他的老师,杨版流传得更为广泛。当然其他典籍也有不同记载,加一块得有十来种神兽都当过龙的儿子,就连饕餮这位上古四凶之一的恶兽,都被老龙王占过便宜。说白了,不就是狗掀门帘子,全仗一张嘴嘛。 关于龙生九子的传说,其实早在明朝以前就已经存在,只不过明人将其名目系统化罢了。从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出来,这份名单不过是因皇帝的提问,而拼凑出的假货,只是经过众多文人墨客的传播,才终成一说。说到李东阳这个人,可是历史上有名的神童。他四岁时被举荐为神童,父亲带他觐见景泰帝朱祁钰,彼时小李的个子太小,跨不过门槛。朱祁钰见此情景,便脱口出了上联:“神童脚短。”李东阳应声而对:“天子门高”。朱祁钰闻言高兴地将他抱坐在膝盖上,见其父亲还站立在一旁,又问:“子坐父立,礼乎?”李东阳答道:“嫂溺叔援,权也。”由此得见,李大学士自小就是个灵活机智的人,也难怪他能拼凑出一份九子名单了,反正朱祐樘也分不出真假。 说到九子,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词语“九子登科”,其实这与龙九子毫无关联,只是一句吉祥话罢了,历史上并无此典故。反而有个“五子登科”的俗语,说的是窦燕山教子的故事。《三字经》有云:“窦燕山,有义方,教五子,名俱扬。” 按照老李的说法,九子应为:“囚牛,龙种,平生好音乐,今月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;睚眦,平生好杀,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;嘲风,平生好险,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;蒲牢,平生好鸣,今钟上兽纽是其遗像;狻猊,平生好坐,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;霸下,平生好负重,今碑座兽足是其遗像;狴犴,平生好讼,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;赑屃,平生好文,今碑两旁龙是其遗像;蚩吻,平生好吞,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。” 其中,囚牛为龙之长子,形似龙,有麟角,色黄。传说囚牛性情温顺,并不嗜杀,喜好音律,能够分辨世间万物的声音。关于囚牛,还有个美好的神话传说。 相传在泸沽湖畔住着一位美丽的彝族少女玛雅,父亲被部族大首领抓去当苦役了,她和母亲相依为命,日子虽然清贫,但是她不抽烟不喝酒不文身是个好女孩。寨子里的人都说湖底住着一只名叫囚牛的妖怪,会在黄昏时出来吃人。但玛雅并不相信,每到黄昏时,她都会抱着月琴到泸沽湖畔轻轻弹奏,因为这月琴是她阿爸和阿妈爱情的见证,是阿爸留下的唯一纪念。玛雅每天在湖畔弹奏,囚牛被动听的乐曲吸引了,悄悄浮上湖面偷望了一眼,看到弹琴的美丽少女,不禁惊呼:“哎呀妈呀!”。玛雅听见好像有人叫她,一抬头就看到了骇人的囚牛。她起初对于出现的怪物很是恐慌,后来见囚牛并无意伤害她,也就慢慢习惯了,还是每天来到湖畔弹奏。 自古天界有律,人妖不可相恋,已经对玛雅心生情愫的囚牛也不敢违背天条。虽然不能跟自己心爱的姑娘在一起,但是每天能看到她,听到她的弹奏已是心满意足。好景不长,玛雅的美丽令部落的大首领心升歹意,他以阿爸老玛的性命要挟玛雅就范,为了救阿爸,她只得答应了大首领的要求。在出嫁前的黄昏,玛雅再次来到湖边,弹起囚牛最爱的那首乐曲,可这次曲声变得无比哀怨,仿佛在倾诉着令人肝肠寸断的绝望。囚牛听这曲风不对啊,知道真相后一怒跃出泸沽湖,杀死了大首领。 囚牛就这样触犯了天条,按照天规,玉帝要将其处死。龙王不忍于是向玉帝求情,但此时的囚牛诚恳认错,情愿受罚,只是请求将自己的尸身一部分安在玛雅的月琴上,这样就可以日夜陪伴着她,聆听她的琴声。就这样,当囚牛被处死时,一道金光从天而降,落在玛雅的月琴上,从此琴头变成了囚牛的模样。这便是龙头琴的由来。 囚牛的形象不止出现在彝族的月琴上,也在汉族的胡琴、白族的三弦,以及在藏族与蒙古族的拨弦拉弹技法的乐器上,常常刻有囚牛扬头竖耳张口的形象,表现出一副欣然享受音乐的样子。后世用成语“囚牛好音”比喻充当内行,却是让我们的龙大少爷受委屈了。 囚牛痴情,正如我们开篇提问的明孝宗一般。朱祐樘一生钟情于张皇后,坚持一夫一妻,从未纳过嫔妃,对于皇帝来说,不可谓不是千古旷世之举。 至于囚牛的来历,更是众说纷纭。一说囚牛是龙与原配所生,是正儿八经的纯种血脉;一说龙性荒淫,与犀交合,则生囚牛——话说一日暴雨将至,天气闷热,龙在水里喘不过气来,摆尾出河道。忽见岸边一水牛撅着屁股在啃青草,遂性欲大起,与其交合,生了老大囚牛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龙也喜欢大屁股,不然你让它跟老鼠交合试试。 所谓神话,纵使再光怪陆离,也就是听一乐呵,反正都是人们虚构出来的产物,并无真假之分,唯有喜恶之别。据《五杂俎》载:“龙性最淫,故与牛交,则生麟;与豕交,则生象;与马交,则生龙马;即妇人遇之,亦有为其所污者。”逻辑上,龙好淫乐,四处留情,九子同父异母,因此样貌各异,确是十分通顺,可见老祖宗们还是很严谨的。可要我来编,也别只有九子,再生几个闺女,发生点浪漫的情愫,最后发现殊途同归本为一家,便又是件大理段王爷般的风流韵事。要么,爬上断背山也未尝不可。 毕竟是孔子门生,老祖宗还是单纯啊!